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然而在幼儿园的托班孩子中,有的孩子由于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常有胆怯、过分依赖、交往退缩等表现。而这种交往退缩行为,如不能及时得到干预,会持续到成年期,并对现在和将来发挥其他行为功能产生严重障碍。
观察对象:托2班妞妞(化名)
观察记录:
活动室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各活动区里玩着游戏,只有妞妞两手抱着本该在“拉小车”游戏里的毛绒小狗在活动室中四处游荡。因为妞妞对小狗有着特别的喜爱。外婆曾说,小狗是妞妞的最爱。在家里妞妞的玩具小狗可以排成长队。因此,在幼儿园的玩具中,毛绒小狗常是妞妞的首选。
看见妞妞又游离于同伴之外,教师轻轻的走到她身边,对她说:“小狗想吃肉骨头了,我们把小狗先送回家,妞妞和小朋友一起去给小狗送骨头吃,好吗?”
妞妞听见小朋友三个字,顿时发出哭叫声:“不要啦,妞妞要小狗,不要小朋友……”
策略实践
1)分析成因:
a.家庭过分保护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出生起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由于只有这样一个小娃娃,家人平时都会较为宠爱,凡事以孩子为重。再加上年轻的父母往往工作繁忙,在家中对孩子的行为不加限制,处于一种补偿心理,哪怕孩子有任性行为,也都会给予妥协,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任性意识。
b.环境对比的影响
有的孩子在家时总是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多,多数情况下会一个人随心所欲地玩。由于孩子生活的环境是个比较孤独的环境,因此使孩子害怕和陌生人接触,害怕和小朋友一起玩。
c.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有的孩子,就象妞妞,生活在处处受呵护的世界里,平时很少有机会出去与其他小朋友玩闹,一起做游戏。几年来,接触事物相对少,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缺少处理相互间矛盾的技能与经验。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如妞妞般“要小狗,不要小朋友”的情况产生。
d.曾经的不愉快体验
有的孩子由于在与其他孩子玩耍时,遭到过诸如被打、被推搡、被抢玩具等等不愉快的事件,由此而产生对其他孩子的恐惧心理。
2)策略
a.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引导幼儿认识“集体”
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能与同伴互动的环境,并让孩子在共同游戏,共同生活中逐步适应与同伴相处,并使孩子能在与他人的交往相处中体验到快乐。
b.教师陪玩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针对此类孩子,可以采用陪玩的方式,增强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先在教师的陪同下接近其他孩子,随后再使孩子逐步脱离教师,慢慢融入集体。
c.帮助孩子寻找同伴
针对害怕与同伴相处的孩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其周围安排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观察孩子比较接近哪个同伴),帮助孩子找到一个玩伴,然后再慢慢扩大玩伴范围。
d.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爱孩子的观念
爱孩子是人之天性,但是教师要帮助家长认清过多的呵护让孩子在心理素质方面变得非常脆弱。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的态度,要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从保护网中摆脱出来,使孩子在与外界的接触中,逐渐成长。
注:上文摘自黄浦区蓬莱路幼儿园课题《2-3岁个别婴幼儿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指导策略》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