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能听到拍手声但听不见电话铃声也有“问题”。
有些家长在孩子3岁以后发现孩子还不能说话,以为是孩子说话晚,并不是很在意,到后来发现孩子因听力障碍而成为“哑巴”时,往往已失去最好的听觉语言康复时机。专家认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使患儿在6月龄前得到干预,最大程度使先天性听损伤障碍儿童聋而不哑。
据悉,先天性听力障碍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3‰,全国每年约17万左右的听力损伤婴儿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1999年,卫生部、中残联等发文,明确要求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我省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工作起步较晚,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日前,经省卫生厅批准,安徽省听力检测中心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成立,其大大推进了该项工作在我省的开展。
据中心负责人之一、安医大一附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杨克林介绍,根据卫生厅要求该中心主要承担全省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对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儿进行复查和确诊,并对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进行治疗康复和语训,同时定期将有关数据按程序通报有关妇幼保健机构,并做好随访工作。
杨主任提醒年轻妈妈要特别注意,如果婴儿对关门、拍手、打鼓等低频的声音有较好反应,但对电话和门铃等声音无反应时也很有可能是听力问题,因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争取早干预、早治疗,以避免语言发育迟缓,防止听力受损,甚至耳聋。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