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描述
(一)基本情况:
幼儿:聪聪(化名);性别:男。2004年聪聪从普通幼儿园转入特殊班。
1.情绪状况:入园时情绪波动大,同时出现过度依恋母亲的倾向及过激行为(摔东西、不停地用力关门、看见妈妈时过激行为出现的次数频繁)。每天来园情绪先比较稳定,但一会儿,孩子突然大哭,要妈妈,要爸爸,尖叫或无休止的哭闹,有时会一整天吵闹,会不断重复一句话,语言的反复性较强。
2.其它方面:在孩子比较稳定的情绪下,孩子在认知方面与普通同年龄的幼儿没有教多大的差异。能与老师和小朋友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喜欢画画和摆弄数字,有1—10的唱数能力,但对数字的理解很差,行为刻板,唱数一定要从1开始,由于情绪波动大,活动时间较短,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3.家庭情况:典型的三口之家,母亲是全职太太。当孩子离开母亲5-6小时,孩子看见母亲时会冲上去“拳打脚踢”的同时看见什么就“摔东西”,母亲有时会含着泪,任孩子发泄打自己。家长缺乏有效的教育教养方法,常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二、案例分析
(一)医学诊断::由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中度自闭症
1.依恋母亲的倾向强烈。由于家长(母亲)溺爱的倾向强烈,常满足幼儿,长期以来孩子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表现为恋母情结空前强烈,看见不到妈妈,行为变得极为刻板,每天来园前反复要对母亲说(中午来接、不吃饭、不睡觉、妈妈接等)。
2.情绪波动变化无常,同时出现过激行为。特别是几天没有来园,孩子会形成看不见母亲会尖叫或长时间哭闹无休止,语言反复性特别强。在行为上则以哭闹的形式把心中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只要看见母亲来接时会冲上去“拳打脚踢”或看见什么就摔什么东西,过激行为次数增多。
3.家庭现状。三口之家的家庭,父母特别宠爱孩子,考虑到孩子有障碍总是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目前母亲全职照管孩子,母亲注重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能力训练,但训练目标盲目,往往是想到什么训练什么,训练没有系统性,家庭教育松散,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例:摔东西、过激行为打母亲等。
(二)干预过激行为的训练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利用《情景模拟法》对聪聪小朋友过激行为的矫正,以“分”教育训练为主,观察幼儿每天的情绪变化,分阶段性有步骤进行家园同步矫正。
总目标:根据对聪聪入园时的观察、评估(自闭症儿童心理评定量表)的结果,老师与家长制定行为矫正计划。
阶段目标:
1.稳定情绪,减缓孩子尖叫或无休止的哭闹,用力关门的异常行为。
2.逐渐减少孩子过激行为的次数,看见母亲时能接纳妈妈。
3.家园同步矫正,指导家长。
干预时间:2005.9-2005.12
(三)干预过激行为训练途径、方法效果
1.第一阶段
具体描述:从普通班进入特殊班,每天来园与父母再见时,会用力关门(表示父母上班了,聪聪与妈妈说“再见”了),接下来只要看见班级门开着他就冲上去用力关上(关门时发出“嘭”的声音会越来越响)。
情景模拟法:用力关门异常行为常出现在与妈妈再见后及看见门开着,关门的声音会越来越响。教师先运用语言暗示法(聪聪轻轻关门)但孩子看着你,但不会起到效果。运用协助法:当异常行为将出现(用力关门)时,教师先拉住聪聪的手,给孩子一个等待的时间,并同孩子一起轻轻地把门关上,并说“门关上了,没有声音了,门不生气了”,协助幼儿一起关门多次。逐渐教师用语言暗示幼儿“轻轻关门”老师多次用语言或动作暗示幼儿,及时干预幼儿的不良行为。
评价:教师注重观察幼儿出现异常行为的时间段,刚开始效果并不明显,孩子不听教师的指令,反复用力关门。但孩子会观察教师的表情并用语言问老师:“老师不要生气、老师不要生气”。只要当孩子一出现这异常行为时,教师边与孩子说边运用协助法,“聪聪轻轻关门,门不生气了”反复多次。孩子用力关门的次数有明显地减弱,通过连续二周的矫正,在一周的时间内孩子异常行为几乎没有了。
2.第二阶段
具体描述:进入特殊班幼儿前二周的情绪变化无常,每天不停的尖叫、吵闹,语言反复性强,表现在:妈妈送、妈妈接。看见妈妈来时拳打脚踢,孩子哭妈妈也哭。他这样无休止吵闹家长看见孩子也特别的伤心,从内心深处想把孩子领回家,不要给教师添麻烦。分析孩子这阶段的异常行为,及时与家长面对面沟通,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有明显的问题,过分的溺爱、过多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孩子提出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家长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说今天不去幼儿园,家长会不让孩子来幼儿园。
家园协助法:家园协同的教养矫正法①每天带孩子上幼儿园②教师及时观察幼儿每天的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调整矫正的方法③逐渐矫正幼儿语言的反复性,家长适当运用回避的方法。
评价:我们找到了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突破口,制订出家园同步教育的策略,让家长每天送孩子来幼儿园,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今天来园的表现,帮助家长树立信心,通过家园密切配合,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明显的改变。
3.第三阶段
具体描述:当母亲来接孩子时,孩子看见母亲时有过激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在①看见母亲直冲上去拳打脚踢,打妈妈的脸、身体等部位②大声尖叫、大声哭③当妈妈一出现,摔桌上的任何东西(点心、玩具等),用这样的异常行为来接纳妈妈。异常行为引导孩子如何接纳母亲(拥抱方法),逐渐减少孩子过激行为(摔东西、。
情景模拟法:①接纳妈妈。下午孩子点心吃好后,母亲来接时,教师先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聪聪,妈妈马上要来了,聪聪看见妈妈不可以打妈妈,反复几次让孩子答应你,当妈妈进来时,老师抓住聪聪的双手,阻止孩子过激行为产生。②等妈妈。用语言与孩子交流,老师和你一起等妈妈,我们数到十妈妈就会来了,妈妈来了可不能打妈妈,让孩子答应你。情景模拟法:老师和孩子数到十,当妈妈出现在孩子面前时,有激烈的异常行为时,教师用双手抓住孩子手,如过激行情绪大时,可重复练习,直到看见妈妈情绪教稳定③拥抱妈妈。孩子情绪稳定情况下,让孩子体验妈妈来接时,用拥抱母亲的方法去接纳母亲。
评价:情景模拟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孩子情绪从过激强烈—逐渐缓和—逐渐平和,中间主要有三个环节:接纳妈妈(教师协助为主)—等妈妈(协助同时逐渐放手)—拥抱妈妈(情感体验同时孩子行为的真正矫正),每一次的环节很重要,家园沟通与反馈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连续几周不松懈行为矫正,孩子过激行为有明显的改变。
4.第四阶段
具体描述:当孩子情绪稳定时,孩子在认知方面与普通幼儿相比没有什么多大的差异。孩子喜欢画画和摆弄数字,但孩子很刻板,孩子对教师提供数活动材料是“先入为主”,不能有变动如有变动孩子就不会操作了,例《寄信》游戏中设立6个大的信箱,每一个信箱上有一个标志(有数字、图形或圆点)。孩子拿起一张信封,通过点数寻找与它相同的数投入信箱内。刚开始教师把6个大信箱排列在一起,有顺序让孩子操作,聪聪操作没问题,正确率达100%,但过几天教师有意把6个大信箱分散放,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孩子的反应第一动作把它们重新放在一起,当老师与孩子沟通时,孩子就会边大叫边乱摔东西。情绪激动时乱仍东西等。
环境创设法:为孩子提供愉快、轻松的环境、减少诱发情绪不安定的因素,着力挖掘他的认知能力。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孩子提供各种数活动操作学具。矫正孩子很刻板行为。从环境创设入手,经常调整数操作摆放的位置。
评估:在环境创设的熏陶下,渐渐消除刻板行为。通过一学期的操作活动,幼儿对老师提供的数活动操作材料很感兴趣,操作中孩子不良行为(乱摔东西、大叫等)有明显改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增加,有时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会整理操作学具,随意摔东西的不良行为有明显改善。
三、启示
儿童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自闭症婴幼儿也不例外,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有着我们难以想像的丰富内容和变化。对这些有障碍的儿童来说,这与其大脑调控能力有关,孩子不善于理解和适应环境及孩子缺乏安全感等因素有直接的关联。在“情景模拟法”中矫正中度自闭症幼儿过激行为的分教育个案,也留给我许多的启示。
启示一运用《情景模拟法》是矫正过激行为的基础
分析孩子有依恋母亲的倾向、看见母亲时有过激的行为等不良行为时,主要突破口是家长。因此,指导家长能保证每天送孩子来幼儿园生活,指导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语言沟通不要过多重复,不要过多答应孩子(当孩子提出什么时候接时,家长要减少正面回答次数,也可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由于家园密切配合,因此效果比较明显。
启示二调整矫正策略是行为训练的保证
在个别训练时,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对活动目标及时进行调整。为幼儿提供的数活动材料,要准确、清晰,剔除不适用的额外刺激,但同时要美观儿童化,适合幼儿的年龄,同时教具要密切结合短期目标,不断调整教具的功用,让幼儿能经常触摸到,耐用性要强,让教具成为学习的真正帮手。
启示三持之以恒是行为矫正的关键
家长过分溺爱、迁就、宠爱会阻碍婴幼儿的发展,导致坏习惯的滋长。只有家园经常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目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才能让孩子真正有所发展,尽快接近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景观宗.学前一体化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1-13
2.何金娣,贺莉.残障儿童心理生理教育干预案例的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黄伟合著。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的行为干预(家长和专业人员的指导手册)。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评论列表(0条)